
Offered home - cooked ju long up hand - made color ceramic slag fights the built water jingdezhen porcelain tea set tea accessories by hand
product parameters:
- item no: 132156489631
- main photo source: independent film figure
- whether manual: is
- popular element: the wind restoring ancient ways
- style: Chinese style
- color classification: iron bucket color embroidery
var desc='
身在景德镇,又是做的瓷器行当,隔三差五常有朋友托附购买餐具,还要是成套的,56头。我当然总是毫不犹豫的告诉他们,找万能的淘宝吧,我自己要买,也是去那儿。帮你买,不见得更便宜,运输还是个问题,破了算谁的?
56头餐具的制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成为通则,当然肯定是晚近的事,听起来吓人,其实器形的种类并不多,盘,碗,碟、匙、汤盘之类,不超过十种。形制也比较简单,是餐桌上最常见最基础的品种。
且看上去一大套,还是餐桌上最基础的配制,可器形既不丰富,又不实用。不过,也有一个优点,那就是便宜,我看过最低的价格,一套56头的餐具售价不足百元,还要有包装。平均一件还不到两块。所以,以极低的价格让普通人可以用上品质不错的瓷器,实在是工业文明的伟大力量。
相比之下,古人情况就大大不同。宋画《文会图》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宋人讲究的场景,不但是分餐制,每个人面前的餐具也远比今世的复杂。这里要说的,是其中的一件。叫渣斗。
渣斗在餐桌上,是用来盛鱼刺肉骨之类残渣。元代文人笔记中,就有 "宋季大族设席,几案间必用筋瓶、渣斗"的记载。事实上,不但用于餐桌,后来也经常用于茶席,既然可以盛放食物的残渣,倒入剩茶,也是顺理成章。
但渣斗的器形实在与我们现在的痰盂非常相近,我们容易想当然以为现代人不懂古人的优雅,把餐桌上的器物低俗化了,虽然用途上也有相近之处,可且用起来也的确方便。
最早的唾壶出现在汉代。器形上也在不断的演变,唐代的时候,口沿突然张得很大,超过了壶身,显得很夸张,宋元以来就内敛了很多,虽然仍然外张。明代以后就基本定型,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。
一直到清代末期,渣斗还是皇帝餐桌上的标配。
民国以后,官窑彻底停烧,民间的使用,即使富贵之家,也少有这样的讲究。
解放以来,专门为毛主席设计烧造的水点桃花瓷,从餐具到茶具到文房用品,一应俱全,其中,就有渣斗,不过此时似乎已经完全当作痰盂了。
而如今,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它曾经有过的优雅。
我们决定重拾这个器形。倒不是有复古的固执。而是放在今天,它仍然是一款优美而实用的器形,无论是餐桌,还是茶席,都大有用武之地。
渣斗的器形,大体上分外两类。一类是口沿直、短,稍稍外斜,显得敦厚有力;一类是口沿舒展,吃不开弧形,向外伸张,看上去要挺拔秀美得多。两种形制,两样的气质。前者拙,后者巧。亦形制本身,没有高下之分。于是这次,把两种形都做了。
想来想去,先定下大的方向。拙的形巧画,巧的形拙做。拙的样式,我们用了雍正斗彩松竹梅纹。斗彩色彩丰富,但在青花的约束下,非但不杂乱,还显得青雅秀丽。这样一来,拙中就处处都是巧,而灵秀的画面之下,又以重拙的力量为支撑。
而巧的那款就正相反。形秀美就容易做得轻漂。于是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釉料:铁锈花釉。听名字,你大概都能想见效果:如锈迹斑斑的古铁。这样的配合,就显得厚重中包含着灵巧。
制作
作为我们新品牌《长窑制器》的第七款产品。老规矩,每一批都是限量的,都会有特别的标记。标记在哪儿?是什么?自己找。第一批两款器形各限量50枚,生产周期大约1个半月。
价格
铁绣花:399元
斗彩:899元
尺寸
铁绣花:口宽9.5cm 底宽:4.5cm 高:9cm
斗彩:口宽:9.2cm 底宽:6cm 高:9.8cm